在化州市北部平定鎮境內的天堂嶂大山深處,有一處著名的紅色革命遺址“七烈巖”,那里高高聳立著一座紀念碑,深深地銘記著在解放戰爭中犧牲的化北游擊隊革命烈士的光輝事跡。
1948年1月14日(農歷十二月初四),國民黨廣西玉林自衛總隊第一大隊、廣西陸川自衛大隊和化州平定五鄉聯防隊共約一千人,突然襲擊山底區的南垌鄉。我們游擊隊的修械所、醫療所就在這個鄉,而獨立大隊主力當時卻在外地?;鞭k事處秘書兼南垌鄉鄉長陳亦輝接到消息,萬分焦急。他一面組織辦事處、修械所、醫療所的工作人員和傷病員等六十多人迅速轉移,一面下令山底區中隊隊長劉傅振帶領部分游擊隊員阻擊敵人,掩護人員撤退。
劉傅振接受任務后,挑選了7名隊員組成敢死隊。他帶領隊員很快在落樓山與敵人接上了火。陳亦輝鄉長所帶的隊伍向落樓山肚方向撤走,劉傅振等游擊隊員在落樓山頸上阻擊。落樓山是天堂嶂的一個部分,山高林密,山上有巖洞。游擊隊員邊打邊退,敵人緊追上來。在一條小溪邊,敵人踩著了劉傅振親自埋下的阻擊地雷,敵軍一名中隊長和幾名敵兵被炸傷。但敵眾我寡,力量懸殊,劉傅振他們被迫退入了落樓山頸下面的一個巖洞里。巖洞雖易守難攻,但這巖洞不大又沒有其他出口,也絕了自身的退路。巖洞前有一堵石墻,放有兩條擋子彈的棉胎。有一股敵兵摸上來,想扯開棉胎,劉傅振他們從洞內開槍并用石頭砸向敵人,打死打傷了幾名敵兵,同時也暴露了自己的位置。敵人馬上集中兵力,將巖洞層層包圍起來,機槍、步槍向洞內射擊,手榴彈、炸藥包等紛紛拋向山洞。游擊戰士利用有利地形,頑強抵抗,甚至將敵人扔進來未來得及爆炸的手榴彈反擲出去,殺傷多名敵人。劉傅振他們從上午一直堅持到下午5時,打光了子彈,幾名同志也相繼犧牲或受傷。敵人不斷喊話,但活著的同志都寧死不屈。最后敵人使出毒辣一招,將柴草堆在洞口用火攻,戰士被大火吞沒。
戰斗結束,敢死隊員中有2名犧牲在洞口,5名在洞內被燒得不成人樣。戰斗中唯一脫險的是一名十多歲的“紅小鬼”,叫劉傅海瓊,隊長派他作嘹望哨,敵人火攻時,他鉆入山洞的窄小洞尾,得以幸存。為了紀念“七烈士”,解放后,化縣縣委縣府在落樓山石洞立了個碑,名曰:“七烈巖”。